六和行馆位于云南大理龙龛村,所在的位置有极佳的观海视线以及极美的湿地景观。业主意图建成一个小型私人会所,作为异地朋友赴大理探访时的接待场所。在此小聚,同时欣赏洱海之美,体验大理原真的民风民俗。设计师自身对于大理无论从文化上还是自然环境上,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接手该项目,依然认真的对周边村落做了全面的走访,对影响项目的周边水光、天光、波浪、临近湿地的四季变化都做了非常深入细致的观察,以应用于后期设计中,使项目与环境之间共生息的想法达到一个完美呈现。
龙龛村是白族聚居村落,民风淳朴。白族对多文化交融一直保持开放接纳、吸收的态度,以开放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文明,因此白族民居院落一直保持内敛平和的特有气质。
白族传统建筑采用西方砖石构筑系统和东方木构架系统并存的构筑方式。“形式感”和“仪式感”折射出它的礼俗人文精神和宗教信仰。
设计师在分析龙龛村落中的传统建筑体量及建筑彼此之间、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后,认真审视项目仅有的18米乘16米的地块,从功能要求上,满足食、宿、驻。从体量上让其融入周边建筑群落中。面对绝佳景观,建筑该扮演的是沟通人与自然景观的角色。在这样一个特定的项目地点,选择一种既对传统有所传承,又能反映创新当代性的设计手法,是设计师进行设计前思考最多的问题。
首先是功能、空间、动线和居住性的思考,一层为公共区域,满足“食”、“驻”两大功能,二层以上为房间满足“宿”的功能,将动与静、开放与私密良好的区分出来。二层至半三层运用旋转建筑的主轴线的方式让房间获得最大化的景观视角,同时能削弱过于方正的形态而带来的体量过大的视觉效果。大面积落地窗能最大程度的观海,同时弱化建筑自身的存在感,让自然成为感官体验的主角,让建筑真正起到沟通自然与人的作用。
虽然白族建筑有着最具鲜明最容易让人记住的诸如青瓦坡屋面、檐角,照壁、彩绘,毛石勒脚、青砖轮廓等建筑符号,但符号的堆积需要以强大的建筑形制为载体,在有限占地面积,而功能需求空间面积较多和优化景观视线的条件下,整个建筑尝试以白族民居空间构建形制为载体,以“内庭院(私密)”作为聚合中心、以“廊道(动线)”连接各空间,辅设“外院(开放)”迎接和应答外界,这种建筑的组合方式融汇着白族特有的人文特质:关照内心的自觉自省和顺应自然的善意包容。表达一种开放又内敛,却又悠然世间、淡泊人生的态度。
建筑主体从构筑方式和用材上,出于一种对自然的善意。坚持最大程度降低对自然石材、木材的开采的环保理念,摒弃传统的石材、木材的大量运用的建筑方式,主体采用可归于砖石构筑类别的清水建筑的构筑形式。一体成型的建筑墙体,配合木制廊架,局部分割矮墙利用基础开挖时翻挖出的石头加工砌筑。墙体利用清水砼施工技艺自然形成的色彩、质感,配合建筑体型的设计感,呈现出的一种无须更多雕饰的天然美感。达到整个建筑及空间呈现的内敛的气质,充满了沉静的力量。这栋灰色调的建筑,在面对自然景观时,传达的是对周边自然环境“退隐、安静而又坚毅的守望”。
任何建筑都是构筑人创造的奇迹,其中体现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匠人精神”。在大理这片安静祥和的土地上进行建筑设计、在对协调“传统的传承”、“当代的创新”二者关系所做的尝试,专注、执着、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是该项目从一而终的重要支柱。
建筑主体从构筑方式和用材上,出于一种对自然的善意。坚持最大程度降低对自然石材、木材的开采的环保理念,摒弃传统的石材、木材的大量运用的建筑方式,主体采用可归于砖石构筑类别的清水建筑的构筑形式。一体成型的建筑墙体,配合木制廊架,局部分割矮墙利用基础开挖时翻挖出的石头加工砌筑。墙体利用清水砼施工技艺自然形成的色彩、质感,配合建筑体型的设计感,呈现出的一种无须更多雕饰的天然美感。达到整个建筑及空间呈现的内敛的气质,充满了沉静的力量。这栋灰色调的建筑,在面对自然景观时,传达的是对周边自然环境“退隐、安静而又坚毅的守望”。
洱海潮汐变化,退潮后的石头和建筑和谐的对话
200度景观视角。建筑通过旋转主轴线的设计手法,使得建筑公共空间和每个客房都能有最优化的景观视线。